国际商报记者 曲晓丽
近年来,全国多地大力发展会展经济:新办展会奖励、国际会议落户补贴、展馆运营扶持……多维度政策支持让会展业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抓手。
真金白银赋能会展业发展
为助力会展业高质量发展,今年以来各地政策红利密集释放,企业申领窗口期集中开启。
广州市对首次在当地举办的展会实行三年培育期奖励机制。根据展览规模,第一年最高奖励可达300万元,且对符合“产业第一,制造业立市”方向的展会,奖励额度最高上浮20%。
北京市聚焦国际化和规模化双轮驱动,支持引进境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国际专业展会,对展览面积达到1万平方米以上、国际参展商比例达到20%以上的展会,最高奖励100万元。
浦东新区根据展会质量实施分级奖励,引领型展会最高100万元,优质型展会最高60万元,创新型展会最高30万元。这种分层激励模式旨在引导会展资源向高质量领域聚集。
更灵活的扶持政策在厦门落地。今年6月出台的《厦门市进一步促进会议展览业发展扶持办法》构建了“全链条激励”体系:经贸类专业展最高奖补600万元,消费类展会补助上限为100万元,对企业参加符合条件的会展业务培训费用给予最高40%的补贴。
海南则推出“长周期培育”模式。将从9月1日起实施的会展业高质量发展财政奖励实施细则规定,重点引进培育的展览项目每届奖励最高1000万元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。
中外会展杂志社主编陈猛认为,各地会展扶持政策具有一定的连贯性,且政策调整更趋精准化和长期化,这也是政府长期主义的一种体现。
真金白银的奖补对企业的吸引力如何?据北京华恺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创始人、会展三新展组委会秘书长许锋介绍,一场展览最大的投入是场馆租金,其次是市场推广、观众邀请、现场筹备等软硬件投入。“政府补贴对于会展主办方有一定的吸引力。一些地方的奖励力度很大,可见其发展会展业的决心之大。”
推动“产业+会展”融合发展
为什么深圳高交会、义乌小商品博览会长盛不衰,而部分城市的展会却昙花一现?原因在于会展与产业的共生关系。在各地会展业支持政策中,精准对接产业链是关键。
厦门明确推动“产业+会展”融合发展,重点支持符合当地“4+4+6”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专业展会,自主培育了国际石材展、佛事用品展、厦门国际眼镜展等知名展会,吸引了全国制药机械博览会、中国体博会等专业展会落地举办。南京市由全市17个集群强链工作专班牵头,联动部门、产业链匹配度较高的区、开发区(园区)共同推进“一产业集群一品牌展会”,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。
“会展市场成熟的地区通常有强大的产业支撑。在政策制定方面,不是通过简单的资金扶持,而是更加强调会展品牌认证、服务环境以及可持续性。”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姜淮直言,一个地区如果产业基础弱、地理位置差,哪怕有大额的资金补贴,也很难推动会展业发展。
地理区位决定会展的“辐射半径”。“在三天时间里让参会者在这个区域内见到想见的人,这就是展览的魅力所在。”在浙江米奥兰特商务会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建军看来,每个城市的地理位置不同、禀赋不同,定位也随之不同。在上海办展可以辐射长三角地区的采购商、生产商,旅游热门城市则通常适合做会议综合体。
“一个展会激活一条产业链”的效应正在各地特色产业区显现。以湖南为例,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、邵东五金机电博览会、新化文印产业博览会等特色展会,有力助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。实践证明,只有将会展经济嵌入城市基因,才能形成“产业—会展—城市”的良性循环。
金勺子配资-金勺子配资官网-线下配资官网-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