齐鲁晚报·齐鲁壹点 主余凤
在平邑县温水镇永安村,包庆荣三个字像村口那棵老槐树,深深扎根在乡亲们心里。
七十二年的风霜爬上她的鬓角,却没磨钝她指尖的灵巧。屋里的缝纫机总在“哒哒”作响,老花镜后的眼睛盯着布料,银针穿引间,细密的针脚像撒下的星子,把对远方子弟兵的牵挂,一点点缝进鞋垫的纹路里。
这个吃百家饭长大的农家妇女,用半生光阴做着三件事:给兵娃子们纳鞋垫,替五位老人尽孝心,领乡亲们蹚致富路。她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像沂蒙山上的清泉,在岁月里静静流淌,成了新时代沂蒙精神最鲜活的模样。
针脚里的家国情
8万鞋垫从沂蒙山飞到了边防哨所
在永安村,你很难看到包庆荣串门闲聊的身影,却总能听见从她家里传来的“哒哒哒”缝纫机声。这声音,是她对子弟兵们绵延不绝的关爱,是她践行新时代沂蒙精神的真实写照。
包庆荣的拥军之路,始于1989年。1996年,她的儿子也踏上了当兵的征程,让她对这份事业有了更深的牵挂和干劲。“儿子去当兵了,我就想庆祝一下,也不知道能做啥,就觉得做双鞋垫,能让孩子们感受到家的温暖。”包庆荣朴实地说道。
说干就干,她日夜赶工,缝制了2000多双鞋垫,寄往了儿子所在的部队。从此,这一针一线的牵挂便再也没有间断过,哪里有需要,哪里就有她的鞋垫。
包庆荣做的鞋垫
2002年,她用编席、养猪卖的钱为陕西部队买了一台电脑,方便战士们学习,同时还带去了2000双自己精心缝制的鞋垫。
金勺子配资-金勺子配资官网-线下配资官网-实盘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